查看原文
其他

人物 | 许书彬:年轻的“虎劲儿”去“垦荒”

2017-11-09 中国电科五十四所

转自:“中国电科”微信公众号


沉稳的外表下,他有一颗锲而不舍的心,练就了一身治学和科研的本领,适逢大展拳脚的年华,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,进入中国电科网络通信子集团54所,从此踏上了漫长而难行的“垦荒之路”,在全然陌生的领域,勤勤恳恳地耕作出一片“稻禾茁壮”的田地。


他,就是中国电科青年拔尖人才、54所高级工程师许书彬。



三年磨一剑:年轻博士走上“垦荒之路”

2009年,54所领导班子敏锐地意识到:作为通信网络领域的研究院所,必须学会“两条腿走路”,一条腿是通信网络技术研究,另一条腿是网络安全技术研究。


此前,54所甚少涉足网络安全技术领域,要想培育这样一个新的专业领域,长好网络安全这条“腿”,虽势在必行,前路却“举步维艰”。这个重任就落在了刚入所的许书彬博士身上。时过8年,许书彬仍清晰地记得甫一入所即受“重托”,那份复杂难言的心情以及那段“酸苦咸辣”的日子。


“我们研制的产品要为通信服务,在通信网络安全对抗形势愈演愈烈,在‘以键盘作武器’的时代,不做安全,通信也就没有保障。”他清醒意识到压在身上的责任,以年轻人特有的“虎劲儿”,毅然接下了这个“烫手”的任务。


“搞网络安全技术,我并非科班出身。对我来说,这是跨专业,另起炉灶。”起初三年,压力大使得他夜不能寐,一面是领导的殷切期盼和沉甸甸的责任,一面是对新专业领域的全然陌生,一个仅三人组成、对网络安全甚少接触的团队,如何能啃下这块“硬骨头”,在一片荒芜中找寻方向,趟出一条新路?


“困难重重。我们也是尝试着两条腿走路。”许书彬及他的伙伴们一边孜孜不倦地学习,掌握新的专业知识,完备自身知识体系;一边进行技术攻关和储备,在实操中不断磨练技能,提升技术水平。




牛刀初试:垦荒田里喜获“稻穗”

三年孜孜不倦的系统学习和能力储备,许书彬团队已逐步摸清了思路,找准了方向,毅然踏上了“拓荒之旅”。


“在竞标中,我们拿下了两三款产品订单,其实,当时我们并不满意这个结果。”这时,一位老前辈语重心长地跟许书彬说,“虽然这个结果并不起眼,但是,你们这个团队刚起步,能取得这样的成果已不易了。”许书彬等人振作精神,重整旗鼓,不久又投入到某通信系统的网络安全设备竞标中,这一次他们又成功拿下一款,这极大地鼓舞了这个年轻团队的士气!“我们慢慢打开了局面。”许书彬说。


“拿下项目仅仅是第一步,切实做好项目、获得用户认可、守好自己‘田地’,才是重要的。”那段时间,已扩充到八人的团队忙得团团转。“开展联试时,上百台机器嗡嗡转起来噪音非常大,联试房里味道重。忙起来顾不得这些,只是一门心思地要做好工作。”后来,测试人员来验收成果时,提醒了他们所处的“境遇”——因为那些人都带了“防毒面具”。说起这些,许书彬不禁笑了。


艰辛的“耕种”,漫溢着丰收的“稻香”。在某通信系统任务中,他们创新性地采用了某协议关键技术,有效实现了业务的安全互通,赢得了用户的认可。同时,许书彬主持攻克的某业务安全隔离技术,提出了高效隔离解决方案,帮助用户便捷处理各安全等级业务,实现终端设备的减型增效。




开弓没有回头箭:从三人行到三十人,垦出自己的阵地

是什么让许书彬等人义无反顾地走上这条漫长而辛苦的“垦荒之路”?他说,“人总是要有些追求,我们现在从事的工作意义和价值,虽力量微薄,但我们在为网信事业技术发展出一份力量。”正是这样一份执着的价值追寻,让许书彬他们一次次趟过荒芜,向前进发。


在“垦荒”过程中,许书彬的团队也在逐渐壮大。从创立之初3人小团队,到如今近30人大团队,并专门设立研究室,许书彬成为该室主任。“我们室一帮子年青人,有冲劲有热情都愿意干事情。”提起他的团队,许书彬骄傲地说。


近期,许书彬他们又拿下了一个网络安全项目,“竞争很激烈,数十家单位竞标,很多人不看好我们。”许书彬他们憋着一口气,全身心投入反复推敲项目方案,这个过程也极大地锤炼了队伍。最终,他们以第一名成绩拿下项目。


路漫漫其修远。许书彬他们选择的路程,注定并非一条平坦大道。“当今时代,一个人单干难成事,团队的力量是极其重要的。”作为室主任,许书彬身上担子更重,“我现在想的是如何调动大家的状态,活跃团队气氛,使大家认同工作价值,拧成一股绳,持续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”。


风起于青萍之末,浪成于微澜之间。经历过风雨,经历过锤炼,我们相信这个年轻的团队会拓荒建造更广大的“新阵地”!



延伸阅读:

人物︱为长征七号布下通信测控“天罗地网”的54所人

人物︱50多岁的老工程师在百米高的塔架上爬上爬下只为给观众打造“视觉盛宴”

人物︱任务背后,他们默默为“搜救任务”做出了巨大奉献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